逐步企稳下,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如何建立?
2023-07-24 09:08:18 新华社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最新商品房网签数据,上半年,新房和二手房合计成交面积同比增长23.4%,新房和二手房总体交易量平稳,二手房占交易量的比例有所提升。
今年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各地如何优化调控政策?保交楼工作进展如何?建立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有哪些探索?记者近日采访专家,走访北京、上海、湖南、江苏、四川、重庆等地,调研市场一线状况。
稳字当头,因城施策提振住房消费需求
看房三个多月后,江苏徐州市民王女士近日完成了购房签约。在徐州泉山区云龙湖边一个在售改善住宅项目的售楼处,记者见到了前来付首付的王女士。
“7月徐州推出了主城区卖旧房买新房给予税收补贴政策,这次买房我可以享受约6万元的税收补贴。”王女士告诉记者,2019年她首次买房时房贷利率是5.75%,这次换房时利率降到了4%,优惠的利率支持她多贷一些钱,将原先100平方米的房子一步到位换成180平方米的。
今年以来,各地持续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
济南、厦门、扬州等约20个城市放松限购政策,深圳、酒泉、长沙等地对多孩家庭购房给予政策支持,部分热点二线城市如杭州已多次出台政策优化限购措施……
全国有超百个市县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涉及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发放购房补贴、优化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及房贷利率等方面。
多轮政策接续发力,加之经济恢复向好,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企稳态势。这也反映在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上: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发放3.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发放超过5100亿元。
“总的看,今年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调整阶段,但和去年相比,房地产市场逐步呈现企稳态势。从投资、销售、企业资金情况看,都比去年全年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上半年各地房地产市场先升后降、分化震荡,经历一季度购房需求集中释放后,二季度市场观望情绪逐渐加重。
重庆渝北区一处楼盘的销售人员岑石告诉记者,年初的“小阳春”,每月成交量能达到七八十套,绝大部分都是刚需和改善型用户。但二季度以来,前期积累的购房需求释放完毕,叠加进入传统淡季,市场交易情绪较弱,每月只能销售十来套。
对于楼市上半年前高后低的走势,记者采访的业界专家表示,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常态化运行,市场需求真实存在,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依然在不断积聚。
湖南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地产市场运行处处长张君说,目前,长沙市线上申报有购房资格的家庭保持在11.7万户。“购房人变理性,买房前会观望更长时间,但市场需求没有消失,市场发展有动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琳说,根据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各地可继续从减少购房成本、降低购房门槛、厘清交易障碍等方面着手,优化调控政策,激活提振潜在住房消费需求。
打通堵点,加速市场信心修复
“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寄托着业主的期待,关系着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出清、信心修复和行业健康发展。
7月的成都骄阳似火。记者在郫都区的蓝光长岛城楼盘见到前来查看项目能否如期交付的业主廖女士。目前此项目二期全部封顶,楼房的外立面刷成了米黄色,工人进进出出搬着地砖、门窗、管道等建材。
“项目在2021年5月停工,直到去年9月纾困资金进来后,项目施工终于运转起来,逐渐有了小区的样子。”廖女士告诉记者。
廖女士所说的纾困资金,是去年有关部门联合推出的保交楼专项借款。在国家层面上通过政策性银行3500亿元专项借款撬动,并鼓励商业银行配套支持贷款跟进,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